当前位置:
开放民间救济途径,缓解西南旱灾影响
 
发布时间: 2010-3-24 13:56:00

邹啸鸣

西南五省旱情持续升级,并有向北蔓延之势。最新统计显示,全国范围内因旱饮水困难人数已达2043万人,耕地受旱面积已达645万公顷,超过多年同期均值近180万公顷。除西南五省旱情持续加重外,东北、华北和西北部分地区饮水困难也较为突出,下一步可能面临南北方同时抗旱的不利局面。

大灾当前,考验着一个国家的政府以及全体社会成员快速应对困难的能力。当前,我们看到,上至国家总理下至县乡级政府,以及各级官方、半官方社会团体,迅速进入抗旱救灾的一级战备阶段。然而,除了“官方救济”在孤军奋战外,令人遗憾的是,我们还没有看到像汶川地震之后那样群情激昂、全民救济的景象。

民间救济的缺位,一方面缘于全社会慈善与捐助意识的匮乏,另一方面恐怕更多地缘于当前民间救济的途径受限所致。公民自发捐赠的行为只有通过红十字会这些半官方机构才能实现,而诸多经验告诉人们,这些在官方机构流转过的捐助款项,往往难以全额、及时地送达受灾地区。

例如,汶川地震后,全国各地的抗震救灾捐赠款物达到了767.12亿元。清华大学的一支团队调研后发现,这些捐赠款物极可能80%左右流入了政府的财政专户,变成了“额外税收”,由政府统筹用于灾区。除去少部分按照捐赠者意愿进行使用的定向资金外,非定向资金大多转入当地政府的财政专户。

由政府来使用这种民间捐赠款项会出现什么问题呢?一方面导致有的机构,平均一个工作人员“摊到”好几个亿的捐款,该怎么花?无法确切知道。同时导致很多民间NGO组织因为非常缺钱而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导致捐赠者“不知道”自己的爱心是否踏实地救助到了最急需的人手上。这二者共同导致一个结果:人们不敢敞开表达爱心,民间捐赠会因为过度管制而萎缩。

实际上,日本等国家也是地震多发国,他们救灾及捐赠的主力军,是他们非常发达的NGO组织。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天灾对人们的影响。NGO组织的财务收支都是公示的,让捐赠者放心,这可以极大地刺激民间捐赠的数额,有钱的出钱,无钱的出力,大家都是为了大家,人们的爱心通过NGO在社会上传递。

我们认为,政府已经做了他们该做的组织和领导工作,为此需要补充的包括:中央政府应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从财政支出的其他项目上挤出更多的钱出来抗旱救灾。其次,中央政府要放开民间捐赠的途径,放开NGO组织注册,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到抗旱救灾的队伍中去。比如目前至少可以做的,只要是NGO组织参加抗旱救灾,沿途高速公路应该免费放行,降低民间救灾的成本。

只要“我要看到我掏出的钱,真的落实在需要帮助的人身上”的愿望得到满足,民间捐款一定可以爆发出它应有的力量。这在此次西南旱灾的救济中,也是应有之义。

(作者系知名经济学者)

(本文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