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西南旱区村民每天花10多个小时背水(组图)
 
发布时间: 2010-3-24 13:52:18
西南旱区村民每天花10多个小时背水(组图)
  3月23日,渠东村,花棚中大部分玫瑰花因补水不足,呈现畸形。 图 潇湘晨报滚动新闻记者 陈勇

西南旱区村民每天花10多个小时背水(组图)
  3月23日,云南晋宁县渠东村,玫瑰地被阳光烤焦,花棚旁一向生命力强劲的野草也抵挡不住严酷的干旱而枯死。

  红网昆明3月24日讯 (潇湘晨报滚动新闻记者 方兴) 一脚踩下去,尘土顿时将鞋子淹没。近9个月滴雨不下,云南滇池边的昆明市晋宁县渠东村几千亩土地早被阳光烤焦。

  渠东村一组村民杨源望着自己的3亩多玫瑰地绝收,欲哭无泪。渠东村主任吴康说起村里2500亩开裂着大口等待灌溉的土地,声音顿时哽咽,“滇池都抽不到水了,叫我们怎么办?”

  滇池边玫瑰绝收了

  杨源一个人的户口有1亩6分地,他从村民手里租了1亩7分地一起种花。第一年到第六年,杨源全部种了非洲菊,每年除去成本,两口子收益3万元左右。买车,孩子每年几千上万的学费等开支,这个家庭手头倒也宽裕。

  去年是杨源种花的第七个年头,他决定种植玫瑰,“虽然成本提高了,但收益更高”。3亩3分地,杨源花了1.6万元成本,精耕细作期望有个好的回报。

  隆冬季节来了,昆明降雨量明显比往年少很多,而少有的冰冻天气倒是不断光临这片本来四季入春的大地。“春节前来了三次大的冰冻,大棚塑料膜上都是一层冰,玫瑰花苗都被冻得无法长个了,开出来的花都被冻死了。”杨源说。

  这不是最坏的结局。春节后,雨水迟迟不下来,村里的几口大池塘开始干涸。到2010年3月,这里已经9个月没有下过雨了。杨源的3亩多地裂开的口子可以放一只手进去,被烤裂开的泥土用手都掰不动。玫瑰花蕾成了干花,滇池边的渠东村,花卉绝收成了定局。

  最“野”的花都熬不住

  对于杨源3亩多绝收的土地,村主任吴康无能为力。“滇池的水抽不上来了,进水管底端距离滇池水面,有40公分的距离了。”吴康说,30年前村里曾发生过大旱,但那时至少能从滇池抽上水来救急。

  吴康说,目前渠东村有800亩田,2000亩山地性质的地,其中山地种植了土豆和玉米,全部绝收,而800亩地有500亩绝收,剩下的300亩目前在想尽一切办法保收。村里组织人在滇池边抽水口做了一个围堰,将滇池里的水往围堰里抽,等水面漫过抽水机管底端,再往村里抽水,但他“不知道滇池的水能不能保持到雨水降下来的时候”,在滇池周围,许多地方都是这样抽水灌溉苗圃的。

  “过去不干旱的年份,走在滇池堤上,手可以触及水面,现在人可以在河床上骑自行车,水位下降了1米多。”在滇池边的晋宁县有自己的花卉基地的锦苑公司销售部经历李启猛说。

  杨源的苗圃旁边大棚一片连成一片,都是花卉,一户人家的非洲菊被烤焦,种植户已经放弃了救活它们的打算。杨源折了一根非洲菊枝条,枝条的芯子早已干成空心状。在一些大棚里,开出来的玫瑰、康乃馨都如鹌鹑蛋般大小,“因为没水灌溉,再也无法长大了,连次品都不能算。”杨源说。许多山上的植被成为黄色,连野草都被太阳烤焦。

  被国内一些地方视为植被天敌的一枝黄花,在云南花卉种植户那里受到青睐,这是一种配草,销售量非常大。一枝黄花生命力旺盛,是最好种的配草,一般的干旱无法摧毁它的意志。几年前,从昆明到玉溪的高速公路边,一枝黄花到处都是,当地种植户形容“前面有人铲后面它又长”。不过,9个月未下雨,这种主产在玉溪的元江县的一枝黄花产量不断在下降。

  排队运水保人饮用

  花卉大省云南旱灾除了经济作物的绝收,人开始缺水喝。

  杨源本来用于运送鲜切花到斗南的小面的如今不再运花,却有了新的用途:运水。渠东村的自来水在年前3个月就开始断流。在村子的东北边,有个龙泉寺,寺里有口水井,虽然水位下降,但总能抽起来。在龙泉寺的不远处,一家休闲山庄一口自打的深水井也能抽出水来。村委会从这两个地方“借水”,架设管道将水引到一个地势低洼的地方,村名就在这里取饮用水。

  不过取水是需要排队的。“这已经算好的了。一些地方需要全村出动到几公里外的地方背水回家饮用。”吴康说。云南会泽县大海乡,许多人如今每天至少有10个小时奔波在背水的路上。李金芬的家,在海拔3500多米的山上,从取水点把水背到家,李金芬至少得用3个小时,每天要背两回,加上等水的时间,每天有10多个小时要用在背水上面。来源:潇湘晨报